第二千一百九十七章(2 / 5)

加入书签

心,更揭示了大国之间核军备竞赛的残酷现实。这份计划标志着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危险的阶段,为后续的核武器研发和部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。这份长达800多页的文档系统规划了核打击方

    案,具体标明了各个城市的打击目标数量。文件涵盖了从德国东部出发,经过莫斯科,延伸至中国境内的广泛区域,完整勾勒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轰炸布局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被确定为最主要的打击对象,预计将遭受超过三

    百次的攻击,其强度足以彻底摧毁这两座城市。

    朝鲜战争失利后,美苏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升温,双方剑拔弩张,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。面对苏联日益壮大的军事实力,美国深感不安,不得不未雨绸缪,紧急制定了对苏核打击方案。这份计划详细规划了美国在极端情

    况下可能采取的核打击行动,以确保自身战略安全。

    苏联的空中军事力量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,这对美国构成了重大威胁。此外,苏联还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库。因此,在美国的战略计划中,首要目标是打击苏联的机场,并将核爆从空中改为地面引爆,以产生更大的破坏效果。

    这一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苏联率先使用核武器。

    美国战略司令部明确指出,即便无法完全遏制敌方行动,也必须确保对这些城市造成大规模、全面性的破坏。他们强调,即使防御措施未能奏效,也要通过战略打击手段,对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关键目标进行彻底摧毁,以

    削弱其功能与作战能力。

    这就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恐惧!

    在20世纪,冷战几乎定义了世界秩序的走向,尤其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。美国,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,军事实力数倍于苏联,又拥有先进的核武器和全球化的经济网络,为什么会如此害怕苏联?美苏冷战是一场超越

    了常规军事对抗的战略较量。表面上看,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及美国雄厚,其经济规模也远远不及美国的一半。然而,美国对苏联的恐惧并不仅仅来源于核武器的威胁。而是在意识形态、社会制度以及全球霸权的较量中,美国发

    现,苏联的存在,意味着自己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,受到了空前的挑战。

    冷战的真正核心,并非单纯的军事对抗,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。

    美国作为全球资本主义阵营的核心,力图通过推崇自由市场、民主政治来统一全球的思想和价值观。

    在美国人眼里,苏联是一个危险的示范。苏联的存在,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美国所宣扬的“自由、民主”的价值观。更重要的是,苏联通过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,证明了在没有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一个国家也可以

    在科技、军事、经济等方面实现迅猛发展。换句话说,苏联不仅在军事上威胁美国,更在思想上威胁美国。美国害怕,如果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,资本主义的模式将面临前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