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千一百八十一章(2 / 5)

加入书签

过程就是熵增。再比如,一颗未经干扰的雪球,会在自然环境下逐渐融化,最终变成一片水,这也是熵增的一个例子。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从有序到无

    序的自发过程。

    “熵增”在物理学上的定义是:“宇宙一切事物会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平衡发展”。通俗点来讲,我们身处的宇宙和宇宙内的一切事物,假如没有“外力”的干扰,最终都会从“和谐”走向“混乱”。就好像我们平时工作的或者生

    活的地方,如果不是刻意的去归置,它们就会越来越凌乱,最后“不可收拾”,这个现象或者说规律也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宇宙。

    薛定谔的著作《生命是什么》就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,即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,就已经走在“热寂”的道路上,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过程中“汲取负熵”,维持宇宙和生命的平衡。根据薛定谔等人的研究,任何孤立系统

    中的“熵增”最后导致的结果都将是“灭绝”。就好像一个烧杯里面的热水,如果没有外来热量的持续补充,那么无论这杯热水有多热,从静止下来的那一刻就走向“变凉”的过程中了。只要宇宙中还存在“熵增效应”,能量就不可

    避免的要分散出一部分来促使事物走向“混乱”。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界把“熵增理论”看作最让人感到可怕和绝望的定理的原因了,它揭示了我们的宇宙从“奇点大爆炸”开始就要走向“热寂”的结局。所谓“热寂”是指“宇宙一切事物在

    能量转换过程中分散出来的那部分,最终会达成一个热平衡,而宇宙之中再也没有其他维持热量以外的能量存在”。就好像一个“炽热却没有生命”的熔炉一样。其实,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时能看到这样的现象,当我们把两杯温度

    不同的水混杂在一起的时候,它们并不是保持各自的温度而是糅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新的温度值。只是,当你生病想要喝热水的时候这个温度并不能达到你的需求,当你炎热想要喝冰水的时候这个温度依然达不到你的需求。

    而“热寂”就是指任何生命最终都无法获取他们迫切需要的“温度”。不过,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“孤立系统”的基础上。

    地球已经有了40多亿年的寿命,但是没有走向“灭亡”,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并不孤立,它内部既有“人为”的改造利用,外部也有恒星和其他天体的能源供给。

    对人类这个个体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,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,是因为我们始终在自然界和其他个体中“汲取负熵”来对抗“熵增”。可科学界至今无法判定我们的宇宙是不是孤立的“系统”,因为我们看不到1000亿光年以外是否

    还有“其他时空”。

   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“熵增是一切物理学定理的基础”。

    从根本上来说,一切文明对宇宙的探索都是一个“对抗熵增”的过程,试图阻止不断“离散”的能量,将宇宙从无序中拨乱回稳定的状态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,就好像一杯静置的热水,如何在没有能量补充的情况下

    维持温度不变呢?这本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